做每件事時,我們通常會有一個無意識中參考的標竿。譬如:學習媽媽的洗碗流程、爸爸對新聞的接收邏輯、老師說英文的發音腔調,及同學分享給你的化妝技巧等。
如同模範中描述的,我們有意識或無意識下所挑選的標竿,或者說是「環境」,被心理學界所提過的『社會認同』效應加乘下,對於我們所做出的行為模式會有很大的影響。
當你的全班同學都想要在上課時整老師、不思學習時,你的乖巧可能會讓你被團體排擠;若身在由組長領頭暗渡陳倉的緝毒小隊,你的正直更可能會引來殺機。
所以撇除以上艱困的難題,當能自由地決定做每件事的道德與良善程度時,應該勉勵自己挑選更佳的標竿,向上學習。
學習好的鄰居將垃圾確實洗淨與分類;而非因知道有亂裸倒廚餘的惡鄰,就認為自己就算沒去確實綁好垃圾袋,引來了蟑螂害蟲,也相對值得讚許。
聰明地積極學習人外之人,別傻傻地跟著往下一路沈淪吧:)
“ 向上學習或向下沈淪 ,是可以自己聰明決定的事:)”